上午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很多“好学生”网友来凑热闹。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今年的作文题几乎可以与心理学相抗衡。我感慨心理学可能才是高考作文的万能解题思路。(莎士比亚)。
北京圈
今天,我们每天都面临各种信息。其中一条信息可以帮助你唤起你的觉悟,影响你的生活,振奋精神,感到内疚,或者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以“一个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Carcosa:
一条信息,写起来很好。但是不是“信息”,而是“一个”很难。
我们接触最多的信息是手机上不断弹出的推送,是热搜的一段话和短文。网络搜索内容出现在眼前的是铺天盖地的柔和、宽广、低质量的内容。
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描述了这样的感觉:一个人收到太多信息,过多的信息反而会影响他的正常理解和决定。而且,今天大部分超载的信息往往是无效的。
当真正需要用“一个信息”写“记叙文”的时候,我们周围已经很难找到真正完整、重要的信息了。
江苏音量
同声相应,同心相救。人们总是关心自己喜欢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被同类信息包围形成。(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爱情)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说唱更紧密,这种形成更有感觉。你未来的样子可能下一次从内心想要的浏览开始。假惺惺的点,一次不自觉的分享,突然的感动。(大卫亚设)。
@热爱科学的老九:
理解为“同声相应”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这就是影响人文吸引的相似性吸引原则。这一原则。
实际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都认识到对方的相似性。例如,同班同学以真实的相似性(年龄、地位、身份)一起玩,但由于慢慢认识到的相似性(兴趣、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而发展小团体。随着不断磨练,小团体成员的兴趣和信念等不断相似,积极应对带来的感动、称赞、分享等感动可以进一步增进团体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从消极方面理解“同声相应,同心相救”是“臭味相投就叫知己”。
@Carcosa:
每当你选择感兴趣的人和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构成了你的自我。是你。
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描述了一种现象,人们可以选择阅读与自己相似的观点,最终在单一声音封闭的环境中不断重复,让人误以为夸张的歪曲表象是事实的全貌。
今天的社交媒体进一步加强了回声室效应。大数据算法不断过滤出我们的意见和兴趣不一致的观点,我们喜欢的内容就在眼前。当技术取代人们的选择时,“你未来的样子”能说是真正的“自我”吗?
浙江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期待,社会可能会给我们不同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差距或偏离是不可避免的。
@阿兰:
我们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我们开始有多种社会角色(social roles)。
社会角色是与当前社会规范相联系的个人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当我们拥有某种社会角色时,我们会被要求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按照这个角色应该如何行动的规范行事。(约翰f肯尼迪)。
当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和我们所拥有的社会角色存在差距时,那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按照现在的社会标准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这时,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期望,突破旧的社会惯例,赋予自己的社会角色新的意义。
战国卷
人们用眼睛看别人,看世界,但不能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寻找各种各样的“镜子”,不停地画“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能做什么”、“如何生活”等重要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以“如何为自己画画”为主题,一起进行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莎士比亚)。
@邓小菲:
我们对自己的性格、感情、价值观等整合与自己相关的方面,全部归纳为“我”的类别。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同一性”。
/p>简单而言,自我同一性即是我们对“我是谁”的回答。
青少年经常会感到迷茫,比如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填报什么样的志愿,将来考什么大学什么专业。这种迷茫被称为“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
自我同一性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毕竟认清自己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一时的挫折不足畏惧,随着我们接触的人与事越来越多,学会以人为镜,终会“为自己画好像”的。
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山啾:
有一句俗语叫“计划赶不上变化”。当这些突如其来的“转折”让我们感到压力,以至于出现尴尬、紧张、焦虑等情绪时,就会触发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机制让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意外对我们造成的威胁,也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否定、合理化、投射、升华。
心理防御机制没有好坏,它们是我们取得心理稳定的手段。了解自己的防御机制能让我们在面对突然状况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做出调整,以更好的状态来处理问题。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全国新高考Ⅰ卷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阿蓝: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是人们的心理距离在物理距离上的表现。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E. Park)将社会距离定义成,是一种对个人和社会关系之间,亲密度等级的测量。
社会距离描述了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距离。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都有所偏爱,不同群体之间的人们可能经常联系,但他们不会在心理上感觉“亲密”,在面对面交流时,可能也不会有很近的物理距离。这种“不亲密感”就是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既是客观的,又可以由主观造成。在疫情期间,我们在公共场所保持1米距离,这就是我们主动造成的社会间隔(social distancing)。
在这种情况下,主观造成的社会距离并不代表真正的社会距离,不是人们真的不再亲密了,而是一种更有社会责任感的考量。
1.《【高中生作文教育心理学】苗霞君,高考作文万能解题思路居然是心理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生作文教育心理学】苗霞君,高考作文万能解题思路居然是心理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85840.html